琉璃瓦(传统陶土琉璃瓦或现代琉璃瓦)的质量取决于原材料、生产工艺、设备精度、质量管理等多个环节,具体影响因素如下:
一、原材料质量:决定产品基础性能
坯体原料
传统琉璃瓦以陶土(如黏土、页岩)为主要原料,要求土料纯度高(含沙量、杂质少)、可塑性好(便于成型)、烧缩率稳定(避免烧制后变形)。若土料含过多金属氧化物(如铁、锰),可能导致烧制后颜色不均;杂质过多则易在高温下产生气泡、开裂。
现代琉璃瓦(如水泥基、树脂基)需确保水泥标号、骨料级配、树脂纯度达标,例如水泥强度不足会导致瓦体抗压性差,骨料杂质多则易出现表面麻点。
釉料质量
釉料的配方(石英、长石、着色剂等比例)直接影响琉璃瓦的光泽度、耐候性、色彩稳定性。优质釉料需具备:高温下与坯体结合紧密(不脱釉)、抗紫外线老化(长期暴晒不褪色)、耐酸碱腐蚀(适应雨雪、工业环境)。
若釉料纯度低(含杂质),烧制后可能出现针孔、釉面开裂;着色剂稳定性差则易导致褪色、色差。
二、生产工艺:影响成型与性能稳定性
坯体成型工艺
成型方式(如挤压成型、模压成型、手工成型)决定坯体密度和尺寸精度。例如,挤压成型需控制压力均匀,否则坯体内部密度不均,烧制时易变形;模压成型的模具精度不足会导致瓦体尺寸偏差(影响铺装密封性)。
干燥工艺:坯体干燥需缓慢、均匀(避免快速干燥导致开裂),干燥后的含水率需控制在合理范围(通常<8%),否则烧制时易因水分急剧蒸发产生裂纹。
烧制/养护工艺(关键环节)
陶土琉璃瓦的烧制温度(通常800~1200℃)和升温曲线需精准控制:温度过低,坯体未完全瓷化,强度低、易吸水;温度过高则可能烧熔变形。釉料熔融温度需与坯体烧结温度匹配,否则出现釉面流淌或光泽不足。
现代水泥琉璃瓦的养护(如蒸汽养护)需保证湿度和时间,确保水泥充分水化,否则瓦体强度不足、易风化。
施釉工艺
施釉厚度需均匀(通常0.3~0.5mm),过厚易导致釉面开裂,过薄则保护作用不足。施釉方式(如浸釉、喷釉)的稳定性影响釉面平整度,例如喷釉压力不均会导致局部露坯。
三、设备精度与生产环境
设备性能
成型设备(如挤出机、压瓦机)的精度决定坯体尺寸偏差(如长度、宽度、厚度误差需≤±2mm),设备老化可能导致瓦体边缘不规整、翘曲。
窑炉(陶土瓦)的温控系统需精准,炉内温度均匀性差会导致同批次产品色差、性能不一;冷却系统若过快,易导致釉面惊裂(冷缩不均)。
生产环境
原料储存需防雨防潮(如陶土受潮结块会影响成型),车间粉尘过多可能导致坯体或釉面混入杂质。
温湿度稳定的环境(尤其施釉和干燥阶段)可减少因环境波动导致的工艺偏差。
四、质量管理与品控标准
出厂检验
厂家需对每批次产品进行抽检:外观(无裂纹、缺角、釉面缺陷)、尺寸偏差、抗压强度(如≥20MPa)、吸水率(陶土瓦通常≤10%)、耐冻融性(低温环境关键指标,经25次冻融循环无损坏)等。
缺乏严格品控可能导致不合格品流入市场,例如吸水率超标会导致冬季冻裂,抗压不足易在铺装后破损。
标准化生产
是否遵循行业标准(如《烧结瓦》GB/T21149)或企业内控标准,配方、工艺参数的稳定性(如釉料批次一致性)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稳定性。
五、存储与运输环节
成品存储需避免堆叠过厚(防止受压变形),露天存放需覆盖防雨布(避免雨水渗入坯体);运输过程中需固定牢固,防止碰撞导致边角破损。